端午节
-06-03
五月初五
壬寅年虎
乙巳月丁亥日
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外,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一旦过了端午,太阳就会显得尤其明亮。
端午过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
我们知道,“病”字含有一个“丙”,丙也属火,因此病跟火有着密切关系。端午是火热季节的开端;如有不慎,那么就是疾病的开端。
中国传统节日
仲夏映日,榴花照眼。
池塘涨绿,龙舟争渡。
蒲艾驱疫,糯粽飘香,共饮雄黄。
吹纱帘动,兰汤沐浴。
养生要点
吃粽子——清热除烦
艾叶菖蒲——驱毒除瘟涂
雄黄酒——杀虫解毒
喝五加酒——祛湿避邪
挂香囊——散风驱寒
端午传统习俗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钟馗图》诗:“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即描写在端午时供钟馗事。《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九毒日
九毒日: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廿五、廿六、廿七,此九天为“九毒日”,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
请千万谨慎这十天,甚至是一个月。这10天内,严禁杀生、性生活,否则作一次当百次,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非药饵能补。
所以古代习俗中,5月女儿要回娘家住一个月。九毒日的说法从上古一直沿袭至今,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民间智慧,供参考。
而今天,五月初五,“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更是毒中之毒了。
端午药浴方|化湿除秽
艾叶、菖蒲、佩兰、香茅各抓一把,或各20g,煮水洗浴。放温后洗,不兑冷水。
各地还可以加些本地草药,比如青蒿、藿香、龙船花、五指风、紫苏等等。糙点的做法,随意抓一把,外洗安全,大人小孩都可以,这个方子是黄老师给的。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香。就是这香气能化浊、化湿、避秽。
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诊|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