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端午
一岁一安康
端
午
起
源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古汉语中,“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端午节起源于何时,纪念何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端午起源于“恶日”
战国时代,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月”“恶日”。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因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所以,这一天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2.起源于古百越祭祀活动
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其实,恶日是北方的习俗,赛龙舟是南方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的不断融合,就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3.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热爱楚国,却换来君主的猜疑与贬谪,眼见楚国覆灭,楚原悲痛欲绝,投汩罗江而死。
百姓们感念他对于祖国的忠诚,于是划舟船找寻他的尸体,又将饭团等扔进水中,希望水里的鱼虾不要伤害他的身体。于是,赛龙舟、吃粽子发展成为纪念屈原的习俗。
据考证,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早在屈原出生前就存在,屈原在《楚辞·涉江》中亦有关于龙舟的描写。
端午节自“恶日”、“恶月”衍生而来,自先秦开始,就有了庆祝端午节的仪式。此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
午
习
俗
”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
明清时,端午又称“女儿节”。过节时,家家都把闺女打扮得美美的,戴上榴花,叫“女儿节”。出嫁的女儿还会在此时回家归宁。
明清人贴天师符辟邪更甚,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沿用到今天各地还有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挂艾草,戴香包,预防五害等的习俗。
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古人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和菖蒲,由于它们特殊的香味和药理作用,人们用它们来驱病、防蚊、辟邪。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端午节,吃粽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食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粽子的样式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端午时,人们用佩兰或草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戴香包
端午时,人们制作香包佩戴,内装香料,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佩在胸前,香气扑鼻。一是为了防虫防病,二是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愿望。热恋中的女孩,会亲手做一个荷包送给恋人,以示情意绵长。
端
午
养
生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那么端午节该如何保健养生呢?
01起居
端午节前后要养阳,《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端午期间,日照时间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
最好是在十点半以前就寝,对夏季养阳气才有益。
六点左右,研究发现,早起者通常醒得更快,而且头脑更清醒,能够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较高的活动,也不容易犯困,精力更旺盛。
养心,午睡是中午养心的最佳方式。
02饮食
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最盛之时,人们食欲下降,湿气加重,脾胃虚弱是人们在毒五月里的普遍状态。这是因为夏至前后阳气外达,气血更多地运行在体表,这就造成人体内里的虚寒。
脾胃作为中焦最重要的两个脏器,受此影响最大。所以,千万不要被农历五月看似旺盛的肢体运动机能所迷惑。其实,脾胃在这个时候很脆弱。
脾胃脆弱的最主要表现就是腹泻以及消化不良。因此,日常生活中要谨小慎微,对脾胃多加照顾。其中,不吃凉食非常重要。因为脾胃将凉食、冷饮温煦,使之便于消化的过程,就是耗伤阳气的过程。
另外,人们此时三餐要规律,防止饥饱不均伤害脾胃的正常功能;饮食上应多吃菜,少吃肉;为了减少肠中积热,要有意识地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喝水
03山药
说端午不得不话粽子。端午时节,有家家户户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大多都是糯米做的,很多人身上湿气重,吃了加重脾胃负担难以运化的糯米粽,就很容易出现厌食、积食、泛酸、打嗝等脾胃病。故端午节前后吃些山药是很有必要的,山药帮助脾胃运化吸收,具有良好的健脾养胃、益气养阴等功效。
中医认为,山药性味平、温,入脾、肝、肾、肺经。山药能益肺补肾、健脾养胃、固精养阴,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增强身体机能。可入药,可入食,被历代医学家称为“药食同源第一品”、“长寿因子”。吃山药不想削皮的朋友们也可以考虑怀山药片,煮粥的时候放上几片;或者怀山药粉,每天一杯,温养脾胃。
佛
教
与
端
五
端午时,寺庙中也有祈福的举动,据《古尊宿语录》记载,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可见佛教在这一天也是吃粽子的。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中记载,宋绍兴二十六年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此处的“艾人”即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僧人们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尽大地人烧破皮肉,教山僧受无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沈于湘江。后人哀之,以竹筒盛饭,系五色丝祭之,风俗至今流传不断”,遂呕吐数声曰:“世间人吃却米粽,教老僧胀破肚皮”。
大众曰:“别人烧灸,别人吃物,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未能情忘缘虑?”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端午文化的关系。
“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陆游在曾在诗中描述了大圣慈寺张灯结彩,庆祝端午的场景。
实际上,佛教与端午节有着很多交集,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仍在佛教中保存着。
如《五灯会元》中就有记载: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古尊宿语录》中则有:“龙门若为作端午,打动众人涂毒鼓”。
这些记载中的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都是已经失传了的端午古俗,而今他们仍“活在”佛教典籍中。
端
午
安
康
由于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月”“恶日”所以一般在端午时的祝福语,不说端午快乐!而是互祝:端午安康!或端午吉祥!真正做到究竟的安康和吉祥!
持斋戒:农历五月气候环境都会引起体内毒素积累,吃素可排除身体毒素,身心健康,吃素也是一种戒杀放生,减少杀业。
多放生: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它是积累福报,消除病患的方便法门。
戒邪淫:邪淫是万恶之首,它会影响身体健康,事业运势,在此五毒月犯邪淫更是亏损福报。
持经咒:多念《地藏经》等经咒,称念经咒或佛菩萨名号,不仅消除业障,超度冤亲,更能驱邪避险,除横祸免灾难。
在端午节到来之际
愿一切众生
皆受佛法普沐
得大自在,普愿大众
吉祥安康,如意顺遂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