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到过全州,你知道吗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原创:蒋咸喜

全州湘源文化公园舜帝像

太史公司马迁云: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史记》是记载舜帝崩葬九疑山的最具权威的历史著作。它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

司马迁熟读经史,严谨治学,《太史公自序》云: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他说自己“窥九疑,浮于沅湘”,亲临“沅湘”的九疑山进行了实地考察,然后郑重地作出舜帝南巡三苗,崩葬于九疑山是为零陵的历史结论。

司马迁告诉我们,他考证舜帝葬九疑的行程是游沅湘看九疑,说明舜帝葬地在沅湘地域。

何为沅湘?

溯源“沅湘”出处。“沅湘”一词的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中。“魂兮归来哀江南”(屈原《招魂》,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在江南的沅湘。《离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九歌·湘君》有“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怀沙》有“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惜往日》有“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上述四个作品中都提及他被放逐期间到过在江南的“沅湘”。

屈原

屈原到达的“沅湘”在哪里?

我们不妨从屈原为什么要到沅湘入手。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为求索政治清明,仰慕远古“德圣”舜帝(重华)的高尚德行,追寻舜帝的足迹而到达江南的舜帝葬地沅湘。这在屈原的作品都能找到线索,他在《离骚》中写到“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他不惜跋山涉水,向南远道而行,来到“沅湘”,跪着向舜帝(重华)的英灵陈述其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政治理想,倾诉其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治国方案。

如此说来,屈原到达的沅湘是舜帝葬地所在。这就与太史公司马迁考证的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了。

全州九疑山

司马迁考证舜帝葬九疑是为零陵的历史,其行走的路径是游沅湘看九疑,文中用了“沅湘”“苍梧”“江南”“九疑”这四个与舜帝葬地有关的地名。极为巧合的是屈原被放逐到沅湘追寻德圣舜迹,其作品中也写到“沅湘”“苍梧”“江南”“九疑”这四个地名。

屈原作品中描述“沅湘”地名的有《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九歌·湘君》:“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屈原作品中描述“苍梧”地名的有《离骚》有“朝发轫于苍梧兮”。

屈原作品中描述“江南”地名的有《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

屈原作品中描述“九疑”地名的有《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九歌·湘夫人》:“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远游》:“吾将往乎南疑”。

屈原的上述作品中都提及他被放逐期间到“沅湘”追寻德圣舜迹,这个“沅湘”有与司马迁考证的舜帝葬地的“沅湘”“苍梧”“江南”“九疑”这四个相同地名。可见屈原追寻德圣舜迹所到的“沅湘”,与司马迁“窥九疑,浮于沅湘”考证的舜帝葬地是同一个地方。

其实,李白和柳开早就说了屈原追寻德圣舜迹所到的“沅湘”就是旧属湖南的今广西全州。

屈平窜湘源

“屈平窜湘源”——李白说屈原因为直谏而被流放到了全州。李白在《古风·殷后乱天纪》一诗中写到“屈平窜湘源”的事。《古风·殷后乱天纪》诗云:“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诗句“屈平窜湘源”中的“窜”是放逐的意思。诗句中的“屈平”就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这在司马迁《屈原列传》有载:“屈原者,名平”。诗中的对屈原部分的描写,其意是说战国时楚怀王不听屈原苦谏,为秦说客张仪所骗,最后客死秦国。贤人用非其所,坏人得以重用。屈原不愿虎口贪生,而因为直谏被流放到湘源。

李白说到的这个“湘源”在唐朝时期是指全州。《全州县志》中的全州建置沿革载:“隋开皇十年(年),废零陵、洮阳、观阳(今灌阳县)三县置湘源县,县治在今城郊乡柘桥村”上述记载说明唐朝时期的这个“湘源”就是如今广西全州的古称。

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年-年)就说:古书今俗,沅湘在全州。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殉情地

柳开是在知全州任上留下这样的文字:“湘水导全州城下,北走州之境,又独能产筠竹成纹。古书今俗,通谓二妃溺于沅湘,挥泪为竹斑者,在此(即全州)也。……傍有妃庙”(《讽虞嫔诗并序》)。柳开肯定地说:湘水流到全州城下,穿全州城向北而过,这里又很独特生长斑竹。古书今俗: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溺亡于沅湘,并在此“挥泪为竹斑”,这个舜帝二妃溺亡的“沅湘”就是今天的全州。古人还在这里建有祭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二妃庙。柳开还立碑刻石,将《讽虞嫔诗并序》留于全州二妃庙中。

“湘源斑竹杖,枝枝带泪痕。”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元灯会·卷十二》也记载了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殉夫于全州古湘源,并在此“挥泪为竹斑”。

李白和柳开所说屈原追寻德圣舜迹所到的“沅湘”地望就是全州,早在两汉时期就有古籍文献记载。如:汉代的学人司马迁、东方朔、刘向、扬雄、王逸等名家就对屈原放逐地“沅湘”的地望记载得很清楚。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文学家、太中大夫东方朔在《楚辞·七谏》写到:“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离”。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在《楚辞·九叹》中写到:“违郢都之旧闾兮,向沅湘而远迁。”

《七谏》和《九叹》在这里指的就是屈原被楚王流放,离开郢都前往被放逐地“沅湘”一事,其说法依据的主要是屈原的《哀郢》和《惜往日》。

《哀郢》说:“民离散而相失兮,……发郢都而去闾兮,荒忽其焉极。”

《惜往日》说:“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西汉的东方朔、刘向袭用屈原作品的文意,在《七谏》、《九叹》中均指出:屈原前往的被放逐地,是在遥远的江南一个称之为“沅湘”的地方。

这个称之为“沅湘”的地望所在,从西汉、东汉的古籍中就可找到在今广西全州的答案。

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大学者杨雄在《反离骚》中自述:“汉十世之阳朔兮,招摇纪于周正。……因江潭而往记兮,钦吊楚之湘累(赴湘而死的屈原称之湘累)。”指出他在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到过江潭,凭吊过屈原。

扬雄在《反离骚》中曾经针对屈原《离骚》中的“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有如下之句:“横江湘以南往兮,云走乎彼苍吾(即苍梧)。驰江潭之泛溢兮,将折表虖重华。”杨雄是说他按屈原放逐江南的路线,沿湘江而上,到达了当年屈原祭祀舜帝驾崩之地“苍吾”,并在此祭祀了舜帝(舜,名重华)。

扬雄在《反离骚》中说的“横江湘”、“驰江潭”这个祭祀舜帝的地方,与相传的尧女舜妃娥皇、女英曾经溺水殉夫的江湘会流处中的全州北渚一带的地貌特征完全一致。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殉情湘川赤壁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挥泪为竹斑”,为舜帝殉情的全州湘川赤壁就在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下的东南角。

因此,西汉的学人刘向在《烈女传·有虞二妃传》中写到:“二妃死于江湘之间”。而王逸在《楚辞章句》注《湘君》篇则说:“尧用二女妻舜。有苗不服,舜往征之,二女从而不反,道死于沅湘之中。”

可见,早在西汉、东汉时期的那些学人,就知道屈原被放逐的这个“沅湘”就是舜帝驾崩即舜帝二妃溺亡殉夫之地的全州。

全州九疑山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上文对《舜帝南巡到达三苗之地全州》和《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的考证。已经知道了《史记》所记载的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历史就发生在全州。

舜帝南巡到达三苗之地全州,不幸在苍梧之野的全州驾崩了,舜帝葬在了全州九疑山的舜陵叫做零陵。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和零陵郡。

全州九疑山九龙归位地相

《全州志》也记载了舜帝崩于苍梧之野的事。《志》云:“《书》(注:尚书):(舜帝)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县志》上写明了全州在古时候之所以叫零陵,为零陵地,是因为舜帝“而葬焉”,原来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由此可见,司马迁所说的他“窥九疑,浮于沅湘”,亲临实地考察的“沅湘”就是今天的广西全州,他考证的舜帝南巡三苗,崩葬于九疑山是为零陵的历史也发生在今天的广西全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