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1:上古时期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在上古时期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源于古人随自然天象的崇拜,诗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即是对苍龙群星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阐发。“飞龙在天”,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起源2:战国时期
1、纪念屈原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自投汨罗周赧王三十五年(前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周赧王三十七年(前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2、龙图腾祭祀。龙是吴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据考证,端午节最初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图腾祭的节日。源头是对龙图腾的崇拜,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起源3:晋代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其中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五也指初五。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起源4:春秋时期
勾践操练水军说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起源5:周朝
史料记载:1、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2、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3、《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4、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5、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