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五月五,过端午;划龙舟,敲锣鼓。”大家都知道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我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端午节的来源,大家通常会立刻想到是为了纪念屈原,这确实是其中一个传说,但还有另外一个说法。今天我将简要介绍端午节的历史。
在历史中记载端午节起源于浴兰节。根据历史记载,五月正是兰草茂盛的季节,古人会在这一天采摘的兰草有除毒的功效。屈原在其著名的《九歌.云中君》中写到了“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这可能与浴兰节有关。而在南朝梁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了“五月五谓之浴兰节”。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因此在唐宋时期,端午节也被称为“浴兰之日”。
这种起源说法强调了五月初五这一天兰草茂盛的季节特点,并认为通过沐浴兰草可以驱除疾病和邪恶。这一习俗在古代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唐宋时期,人们更加注重浴兰的习俗。这也使得端午节与兰草的象征意义和草药疗法的传统知识相结合。
在汉代时期,五月五被视为恶月恶日,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出生的婴儿无论男女都会带来不祥之事。因此,出于对这种迷信的顾虑,人们普遍遵循着“不举五月子”的风俗,即在五月初五出生的婴儿无论男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以免给父母带来灾祸。
这种风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在汉代时期变得更加重视和普遍。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日期和日子的迷信观念,以及对于吉凶和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