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感
学术思辨
步兵取代战车:孙子兵法的背景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4-5分钟)
孙子名叫孙武(约前年-年),或许是因为留下的历史记载不够多,他的履历比老子还简单。他的家族原本属于从陈国逃到齐国、后来又篡夺了齐国王位的田家。为什么又姓孙呢?因为田家有一代人被封在齐国的孙地(今山东乐安),而另一部分人长期担任大司马,即军队司令或国防部长,于是就姓了司马,所以孙氏、司马氏都是从田氏分出来的,而田氏的祖先又是来自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氏,中国的姓氏就是这么复杂。因为田氏家族内部纷争,孙武的祖上就逃到了吴国。所以孙武也就生在吴国,但长期处于隐居状态。前年,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但是孙武一上任就杀掉了两个吴王宠爱的妃子,因为吴王跟他开玩笑说,能不能把后宫妃嫔操练成一支军队,于是孙武就这么干了,吓得其他的妃嫔不敢乱来。结果,后宫妃嫔真的被练成一支行列整齐的军队,这就是后来所谓“孙武子演阵斩美姬”的故事。于是吴王任命他领兵。前年,孙武领导吴军取得了柏举(今湖北麻城)之战的胜利,一直打到郢都,险些将楚国灭亡。之后他又帮助吴王打败了越军,几乎把越王勾践搞到亡国。但吴王夫差听信谗言,弃用了孙武,导致他晚年又隐居起来,最后葬在苏州城郊。他去世后不久,吴国就灭亡了。孙子以前,中国已有很长时间的兵家传统,当时主要由大司马负责,所以留下了一部叫做《司马法》的古书。这部古书很有意思,据说是晏子相齐后,把司马家的司马穰苴(rángjū)或者叫田穰苴推荐给齐景公,田穰苴在原《司马法》的基础上又加入一些自己的思想形成的。所以,《司马法》的大部分内容虽然是到战国齐威王时才写定,它所传承的是却从西周以来的古代兵法。?图1早期经典兵书《吴子司马法》,陈曦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年版。《司马法》大部分讲的是军礼和军容。军礼指的是一套贵族时代用兵打仗的方法,比如“不鼓不成列”是说没等敌军排好队就不能够擂鼓作战;“不击半渡”是说敌人渡河一半时不能打他。《司马法》还规定,如果敌人打了败仗,追单个逃跑的人不能超过一百步,追击敌军不能超过三个晚上;作战时深入敌国要“攻其国,爱其民”,不能伤害老百姓;不能趁敌国饥荒或受灾时攻击;以战止战,打仗是为了消灭那些残暴的君主。这些思想显然是从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来的。周人是敬畏神的,所以他们打仗非常强调仁义,《司马法》就保留了这种“仁义之师”的理想。《司马法》的另一个背景是车战的产生。当时作战用的主要是战车,最重要是两军列队。打仗时就对对碰,车阵互相冲击,没被冲散的一方就赢了,所以谁治军严谁就会赢。所以《司马法》非常强调军容:治国要宽,治军要严;“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但《司马法》中直接讲用兵布阵的东西非常少,主要是依靠后来司马穰苴加进去的,与后来孙子的兵法大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孙武比司马穰苴晚了一代,那时车战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中国历史上,车战盛行了将近年。战车最终被步兵方阵代替,在中国是跟一个叫做魏舒的人有关。魏舒就是晋国六卿之一的魏献子。弭兵时期开始后,晋国暂停了跟楚国的争霸,专心对付山西、河北境内的戎狄部落。前年,晋军攻山戎、赤狄,进入太行山区。魏舒突然发现战车非常难走,于是“毁车为行”,把战车砸掉,让车上的装甲兵下地走路,形成了有前驱、后卫、左右两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步兵方阵,叫做魏舒方阵。?图2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2卷)》,北京:中信出版社,年版。那么,车战为什么会持续那么久呢?传说夏朝就有人造出了车,二里头遗址里面也发掘出车轮碾过的印记。有考古学家认为,最早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前年前后发明了轮子,很快就传到了夏朝。但那时即使有战车,估计也没有用马来拉。马拉战车是商汤灭夏前后从欧亚大草原传过来的。前18世纪,西伯利亚南部奥库涅夫文化(Okunieffculture)所代表的部落发明了马拉战车,很快向周围传播。商朝或鬼方应该也是从他们那边学来的。到了牧野之战,战车已像今天的装甲车一样,成为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力装备了。前13世纪,中东的埃及与赫梯两大帝国在卡迭石战役(BattleofKades)中动用了几千辆战车。中东一辆战车平均配备十个步兵,一般战车上都是三个人(最中间有一个是驾马的,叫做驭者;左边是射箭的,右边是拿着一个长长的戈在砍敌人的)。但战车到了中国有很大改变:由于地大人多,一辆战车配备的步兵多到三十个,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甚至可以上百人。步兵越来越多,反而使得战车本身的作用力减弱了。当时车战基本不正面打,而是通过车上武士互相拿戈来砍,这样就需要“错毂”,也就是两辆车侧面相对,用车毂(车轴伸出来的部分)短兵相接。屈原在《九歌·国殇》里说的“车错毂兮短兵接”,就是这种情形。?图3大衛·安東尼:『馬、車輪和語言: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開創現代世界』,八旗文化,年版。印度人在前6世纪时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在车毂上面装上长长的弯刀来割敌人的马腿,或是划伤敌人、划破敌人的车轮子。从印度阿迦世王开始,这个做法很快传播到周围各国。如果没有刀车,容易被敌人打败。所以各国都争先恐后使用刀车,车轴越来越长,有的伸出好几米。波斯人跟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步兵方阵打仗,就用刀车,结果因为带着长长的刀,碰到步兵转不灵,反被步兵方阵打败了。所以,后来希腊马其顿方阵、罗马的军团,都是用步兵方阵(盾牌墙),所向无敌。在中国刀车有没有流行过?应该也有,但魏舒方阵的发明,使步兵方阵在中国非常流行,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所代表的秦军方阵,有点类似罗马军团的盾牌墙。步兵方阵的发明慢慢造成了两个后果。一个后果是社会上的。因为步兵不需要太多装备,而战车不仅需要养马,还要有很复杂的青铜车具。现在考古学家经常发掘出来的车具,比如车毂、车辕、车饰、车辖,都很是昂贵的,当时只有贵族才用得起。可是步兵只需要简单的刀枪剑戟,于是战争方式的改变导致平民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另一个后果是战略战术上的。从此,战争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活、体力活,而是一个跟下棋、打牌、玩电子游戏一样有规则、同时又十分烧脑的智力活了。例如,以前使用战车就可以长驱直入,深入敌国如入无人之境,所以齐桓公可以把军队向北很快开到燕国境内,向西越过太行山脊企图平定晋国内乱。但从春秋末年开始,战车慢慢打不过步兵,到战国后开始被淘汰。然而,步兵要深入敌国境内,走路走得慢,怎么能用来做运动战呢?《孙子兵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运动战这个步兵时代的最大难题。『二零二二年四月九日』作者邹Sir审阅
貂儿校对
雨石排版
白驹好文!必须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