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现实与浪漫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www.teaformosa.com/

QQ音乐貌似没有Winky诗的原版

找了个翻唱的版本

按:

上学期我修过一门名为《诗经楚辞研究》的选修课,期末的课程论文写得很仓促,但也不算划水吧,最后老师给了90分。这期推送我将那篇文章发出来,算是这一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有很多爱好,但由于主观的懒惰和一些客观原因,很多想学的东西都没有真正开始过。之前夏令营面试的时候,老板说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要尽量professional(专业)一些。所以我就想着把自己学习爱好的感悟、经历等等写出来,也算是督促自己不要太懒了。写作本身就算是自己的一个爱好,当然,古典诗词也是。我把这一系列称为“穿越千年的现实与浪漫”,想着眼于《诗经》和楚辞。当然不会有什么学术的东西,论赏析也比不上前人。我的想法是,读读诗,主要写写自己的感受。写得肯定不算好,但如果能引起大家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是一篇课程论文,所以本文比起我的其他文章来说有点长。不过正文不到六千字,而且放了原文,所以也不算太长。以后不会一次写这么长了。作为一名非文学科班的理科生,我没有接受过文科领域专业的学术训练,可能没法将这篇课程论文真正写成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思前想后,我决定不求阅读的广度(阅读量肯定也比不上文学专业的同学),继续就着自己背过的几首诗,借着手头的参考书和一些网络资料,写一写自己作为一名爱好者读诗的感受,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把一本书认真读十遍”吧。《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们都诞生于数千年前的华夏先民之手,并流传到现在。因此,我将这篇文章取名为“穿越千年的现实与浪漫”。《诗经》部分,我选取了自己在课堂上背过的《周南·桃夭》《秦风·无衣》《豳风·七月》。我会首先将原文列出来,然后简要解释一些字词,叙述一下文本的大意。能力有限,无法逐字逐句解释,主要写写自己的感受。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之子,嫁子也。于,往也。宜者,谓男女年时俱当。此诗每一章的前两句以咏桃花和桃树起兴,重章叠唱,描写桃树茂盛美丽的样子:第一章重点描述了盛开的桃花,第二章描写了桃树累累的果实,第三章着眼于桃树繁密的树叶。每章后两句转而写到年轻姑娘出嫁,年岁、时日、家庭均宜,三章皆为此意。《毛诗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妬忌,则男女以正,昏姻以时,国无鳏民也。”然《诗经原始》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我也不喜欢按《毛诗序》的解释来理解这首诗。很多年前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本小说的时候(当时得知刘亦菲要参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于是我看了原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前当然也听过)。读这首诗时,我脑海中的画面是,在一个良辰吉日里,风和日丽,满山遍野的桃花盛开;一位年轻的新娘在此时出嫁,一对热恋中的男女终于要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了;人们吟唱起这首诗,祝愿他们家庭和美,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泽,亵衣,也就是内衣。这首诗中也有很明显的重章叠唱:每章的基本意思差不多,但从袍子、内衣,到下衣,句意和情感层层递进。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与你同穿一件衣服。君王发兵出征,修理我的兵器,与你一同出征。当然两个人不能真的同穿一件衣服去打仗,这里的意思显然是大家同生死、共进退。尽管《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但我依然觉得这首诗应该是昂扬的、积极的战歌。尤其在这个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它让我想起了当年的红军,虽却缺医少药、缺粮少弹,但战士们有同仇敌忾、慷慨激昂的士气,有人民的支持——“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而在当代,一些圈子中也流行这首诗(的前两句)。不过他们只是截取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两句:怎么能说我们汉民族没有传统服饰呢?我与你同穿着我们的汉服。然而原诗只是借衣服起兴,真正所要表达的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只截字面含义,虽然也算是一种“再创作”,但与原诗的气象相比还是落了下乘。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火,大火也,即心宿二。流,下也。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一之日,周正月也。觱发,风寒也。二之日,殷正月也。栗烈,寒气也。褐,毛布也,指粗布衣。三之日,夏正月也。于耜,修理耒耜。举趾,去耕田。四之日,周四月也。馌,馈送食物。田畯,田大夫也。喜,即饎,酒食也。七月(夏历,下同)大火星下降,暑将退,寒将至。九月妇女们缝制冬天穿的衣服。十一月、十二月天寒地冻,如果没有冬衣,如何过冬呢?一月修理农具,二月开春去耕田。农民的妻儿将食物送到田间地头,田大夫(农官)也一起来吃。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仓庚,鸟名,指黄鹂。懿筐,深筐也。微行,墙下径也。柔桑,初生的桑叶。迟迟,指天气变长。蘩,白蒿也。祁祁,众多也。七月大火星下降,九月妇女们缝制冬衣。春天到了,天气变暖,黄鹂鸣叫。女子提着深筐,沿着小路去采摘嫩桑叶。春天到了,白昼慢慢变长,人们来来往往采摘白蒿。女子心里伤悲,害怕被公子一同带回家去。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萑苇,芦苇,这里指割芦苇。蚕月,指夏历三月。条桑,修剪桑树。斨,方鉴也。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鵙,伯劳也。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玄,黑而有赤也。七月大火星下降,八月割芦苇。阳春三月修剪桑树,取来斧头砍去过高过长的枝条。七月伯劳鸣叫,八月开始织麻。将丝麻染成各种颜色,有黑有黄,我染的红色更加明亮,为公子(贵人)做衣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秀,不荣而实曰秀。葽,葽草也,今名远志。蜩,蝉。陨,坠。萚,落也。于貉,谓取狐狸皮也。缵,继。豵,一岁小猪,指小兽。豜,三岁的猪,指大兽。四月葽草茂盛,五月蝉开始鸣叫。八月在田间收获,十月树木开始落叶。年底十一月打猎取狐狸皮,献给公子做皮袄。十二月君民一起继续打猎,人们将打到的小兽自己留下,大的猎物献给公子。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斯螽,蚂蚱一类的虫子。莎鸡,纺织娘。穹,空隙。窒,堵塞。向,朝北的窗户。墐,涂也。改岁,旧年将尽,新年将到。五月六月蚂蚱、纺织娘一类的小虫子开始鸣叫。蟋蟀七月在田野间,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在门里,十月天冷,蟋蟀钻入了我的床下。堵塞房屋缝隙熏走老鼠,将窗户门缝涂抹封好,等到年底天冷后,和我的妻子儿女住进房屋过冬。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春酒”。介,助也,祈求。眉寿,长寿。壶,葫芦。叔,拾也。六月七月收获豆子等不同的农作物,八月打枣子,十月收稻子,将一些粮食酿成酒春天喝,希望能够长寿。七月吃瓜,八月摘葫芦,九月捡麻子、砍柴,来养活我们。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将各种各样的粮食收进谷仓。忙完农事后又要治宫中之事。白天割茅草,夜里搓绳索。赶紧修好房屋,来年开春还要去田间播种。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凌阴,冰室也。涤,扫也。十二月正月凿冰并贮藏在阴凉之地,待二月仲春天热时献羔取冰。九月天高气爽,十月打扫场地。在公共场所宰杀羔羊设宴,人们推杯换盏,称颂万寿无疆。《七月》比较长,所以我逐段写了大意。《毛诗序》认为:“《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而我们可以直接读到的是对一年里农事活动的铺陈直叙:“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5]”诗中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全年的生活,也表现出华夏先民们很早便在天文学的指导下从事耕织生产。周代虽改周正,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5]。夏历演变到今天,变成了现在的农历。如今身处21世纪的我们,日常生活里仍然有来自几千年前的历法,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一件事情!我与《七月》之间的故事也和天文学有关。我第一次记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在高中天文社第一次观星的时候。高一刚开学正当秋天,那时,十里店南街至黄河北岸尚无如今这么多高楼。秋夜向南望去,天蝎座西沉,火红的心宿二正是诗中所谓“七月流火”。但那时没有想起读全诗。因此,当选取《诗经》中的背诵篇目时,我就想,一定要把《七月》全文背下来。因为读诵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仅有田间地头的农忙,还有我整个中学时代回不去的、最美好的回忆。楚辞部分,我一共背了一小段《离骚》和《九歌》里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山鬼》《国殇》《礼魂》。秉持着“有始有终”的想法,我选了迎神曲《东皇太一》和送神曲《礼魂》及中间我最喜欢的《山鬼》聊聊感受。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其他部分只能割爱了。但在反复吟诵中,每一首都给我留下了不少感动。《九歌》是屈原所写的一组诗。“楚国……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九歌》共十一首:《东皇太一》既是迎神曲,又祭祀了太一神;之后的八首,每一首祭祀了一种神祇;《国殇》所祭乃为国战死沙场的将士;最后《礼魂》起,礼成圆满,祭祀结束,人们欢送神灵和将士的忠魂离开。这次我只背了开头和结尾,希望未来可以全部背下来。楚辞的字词要比《诗经》的字词难很多,所以我就主要聊聊感受了。

九歌·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关于“太一”,我曾经读过一些道教史研究中对道教中“太一神”的讨论。我们暂且不深究“太一”究竟是哪位神祇,读这首诗,一场盛大祭祀的画面便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在一个吉日良辰,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摆好各种祭品,奏响盛大的乐曲;五音繁会,芳菲满堂,迎接将要祭祀的神祇降临。屈原的文笔优美,辞藻华丽,我的简单转述反而使这个场面暗淡了不少。我也参加过现代的一些祭祀活动,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场面,均无法达到这首诗描写的程度。当然,古人的科学没有现在发达,对很多现象都无法解释。因此,《左传》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愈盛大的祭祀,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我看到过一些关于“山鬼”究竟是男神还是女神的争议。根据我自己读诗的感受,以及现代那首著名的歌曲《山鬼》,我情愿这位“山鬼”是一位姑娘。同样,我很早就听过“山鬼”这个词。那是小时候看动画片《哪吒传奇》的时候,岐山的精灵名叫“山鬼”,哪吒称她为“山鬼姐姐”。当时不知道编剧为什么要给她这样一个名字,现在想想,可能动画片作者就是受到《九歌·山鬼》的启发。有人认为,“按先秦及汉代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扮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但由于山鬼属于‘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遥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临祭祀现场的[7]。”他们即将此诗解释为女巫扮成山鬼的模样入山迎接山鬼而不得。而若按苏雪林的观点,这首诗是山鬼姑娘爱上了一位人间公子,思公子而不得见。对于可能恰好也经历少男少女之间恋爱的年轻人而言,以这个角度诵读此诗或许会更有共鸣。但无论是山鬼本身的模样,还是女巫打扮成山鬼的模样,我们都可以从此诗中读出一个美丽的、缥缈的女神在山间穿行;我们都会再次感叹屈原生花般的妙笔。

九歌·礼魂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鼓声起,礼成,盛大的祭祀终于结束了,人们送走神灵与忠魂。这首诗是《九歌》里最短的一篇,也是通过这一首诗,我第一次知道了《九歌》。当年看刘亦菲参演的一部电影《二代妖精》,片中刘亦菲饰演的狐妖白纤楚嫁给人类袁帅时,自己默默念了这首《礼魂》,以示礼成。当时,坐在影院里的我几乎不懂这首诗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但妙就妙在,哪怕不懂每个字词的含义,我也感受到了它的美丽,以及这首诗想表达的大概意思。临时记住了一句“长无绝兮终古”,影片结束后我立刻在手机上一查——原来出自屈原写的《楚辞·九歌》,怪不得这么美!这篇课程论文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我开头所言,作为一名中文系的“票友”,我写出的大概称不上是一篇“论文”,但我将文章里出现的每首诗都和自己生活里的某个时刻联系了起来。我的专业是物理,近一百年间成就最高的华人物理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等,几乎都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而当代很多物理系学生可能并不注重人文素养,虽然确有竞争激烈、压力大等原因,但完全忽视文科其实不好。生活中处处都是有诗的。术业有专攻,普通人也许无法像专业人士那样仔细研究训诂文义或细抠字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古文诗词的美。古诗文有一种魔力:在反复吟诵中,诗文所表达的意境会自然浮现出来;哪怕自己不好描绘,但只要稍微有点阅历,生活中的某一刻便会与此时的意境暗合;于是,再诵此诗时,不仅是在欣赏诗文之美,更是在回忆自己酸甜苦辣的生活。也许我们不一定了解每个字的确切含义,也许我们已记不清事情发生当时的具体细节,但那种意境与情感,随着悠扬的吟诵声,从过去飘向未来,从此处飘向远方。而读诗的人,沉浸在这穿越千年的现实与浪漫中,或微笑,或释然;这一刻,我们的心已乘天地、御六气、以游无穷了。

希夷院主人

参考资料: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祥军点校.毛诗传笺.北京:中华书局..

[2]〔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

[3]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