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下册名句情景式默写期末复

北京什么皮肤病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0.html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瑾。”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规矩。

4、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把内忧外困的千乘之国治理得“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5、孔子对子路治国理念的态度“夫子哂之。”

6、冉有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7、冉有认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效果是“可使足民。”

8、赤在回答中表明自己政治志向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9、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为了打消曾皙的顾虑回答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0、曾皙所描绘的盛世图景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1、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春服既成”,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咏而归”。

12、曾皙在其他三人出去以后追问孔子: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孔子解答: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中可以看出。

《阿房宫赋》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杜牧《阿房宫赋》中善于运用比喻和比较结合的句式,极写秦朝统治者的豪奢,如说“使负栋之柱”竟然“多于南亩之农夫”,而“直栏横槛”竟然“多于九土之城郭”,无不令人震惊。

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却又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杜牧《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7、《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文中描写阿房宫结局的语句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阿房宫赋》中写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1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12、《阿房宫赋》在描写阿房宫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后,紧接着分别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之多的两句是“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国论》

1、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六国论》中,苏洵在指出六国赂秦导致灭亡的原因之前,先从反面指出六国的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

3、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中没有赂秦的国家是因为赂秦者而灭亡的,他的理由“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5、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获得土地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的结论。

6、苏洵《六国论》中表示,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经过“暴霜露,斩荆棘”获得的,极其不易。

7、苏洵在《六国论》指出“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所以诸侯奉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对诸侯的侵犯就越厉害。

8、在《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语指出,以地事秦的行为就像抱着柴草来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9、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诸侯的子孙对先辈辛苦开辟的土地毫不珍惜,将之“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0、苏洵《六国论》中具体表现秦对诸侯之地贪婪无厌的句子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1、苏洵认为战国时燕国的灭亡与其采用的刺秦策略有很大关系,他在《六国论》中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2、苏洵《六国论》认为,齐国采用“与赢而不助五国”的错误策略,五国灭亡后,“齐亦不免矣”。

13、苏洵《六国论》中论证赂秦之弊时引用古人之语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果柴草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

14、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不以地赂秦,因此“虽小国而后亡”,后因太子丹采用了刺秦的错误策略,“始速祸焉”。

15、苏洵《六国论》认为,燕赵处在其它诸侯国几乎全部被消灭的时候,智谋和国力孤危,因此两国“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6、苏洵《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许还不可轻易估量。

17、在《六国论》中,苏洵感慨道,六国若能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合力抗秦,则秦国也会担心地吃饭也难以下咽。

18、苏洵在《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能采用正确策略合力抗秦,那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他为六国有这样好的形势,却“为秦人及威之所劫”,导致国力日渐削弱乃至灭亡而悲叹。

19、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两句是: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沁园春·长沙》中写远看群山的两句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3、《沁园春·长沙》静中有动、生机勃勃的场面描写的两句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4、俯仰结合的两句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总结橘子洲头秋景的一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6、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写同学们风华正茂的两句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8、写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两句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9、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短歌行》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短歌行》中运用《诗经郑风子衿》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7.《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8.《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9.《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10.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梦游天姥吟留别》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梦游天姥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3、以夸张、比较、衬托的手法,写出天姥山天姥山巍峨、挺拔,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的诗句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4、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7、诗人艰难地攀登,不知不觉送走白天,夜幕降临: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8、诗人耳畔传来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9、诗人在阴森恐怖的夜景中,忽然转入仙境气氛一下子变得迷蒙宁静起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0、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

1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登高》

1、由高到低,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渲染秋江景物特点,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写远望所见,仰望落叶萧索,俯视江水长流,写秋天衰败景象,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从时间和空间着笔,情景交融、意境旷达,表现诗人客居他乡、年老体衰、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也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念奴娇?赤壁怀古》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化静为动,写出陡峭山崖的句子是“乱石穿空”,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骇浪搏击江岸的句子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承上启下,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的两句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装扮显现人物的儒雅风度的一句是“羽扇纶巾”。

5、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嗟叹的诗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经过对比,发出自嘲和感叹后,面对江月和现实,不免消极地慨叹“人生如梦”;转而旷达,“一尊还酹江月”,借此举表现对古代英雄的祭奠。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白居易《琵琶行》中,“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赤壁赋》用“酾酒临江”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饮酒作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劝学》

1、《劝学》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说明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是“学不可以已”。

2、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和思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劝学》中,作者用“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十分重要的两句话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劝学》中,用马正面设喻,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两句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劝学》中用蚯蚓设喻,说明先天条件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写蚯蚓先天条件的语句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1、《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1、《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师说》中用反问语气,说明从师的必要性的两句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师说》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师说》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篇中指出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8、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赤壁赋》

1、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表现洞箫声婉转悠长,如同延绵不断的细丝的诗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侧面烘托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6、形象地勾勒出一代枭雄志得意满、不可一世,饮酒赋诗的诗句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7、辛弃疾曾有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历史慨叹,《赤壁赋》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8、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诗人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语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2、写诗人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3、西方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赤壁赋》中表现出相同道理的句子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4、《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5、文中告诉我们人生应该知足常乐,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6、写清风与明月等自然馈赠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语句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