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
6月3日,五月初五,端午节
这个传承千年的民俗大节
从来都是既丰盛又浪漫的:
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蒲
浴兰汤,祭屈原,戴五色绳
饮雄黄酒……
各地的端午习俗虽不尽相同
但那派热闹情状却是一样的
端午实在是个仪式感满满的节日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满满的仪式感
吃粽子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每一次划桨,
都代表着劳动人民对幸福的追求;
每一声呐喊,
都传递了华夏民族向上的精神。
挂艾草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蓬莱人把插艾草和桃枝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浴兰汤浴兰是端午风俗之一,指用兰草、艾蒿、菖蒲、桃叶等各种草药、香草来煎水沐浴。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大戴礼记·夏小正》里就有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屈原《九歌·云中君》里也有“浴兰汤兮沐芳”的句子。“浴兰节”也成了端午节的别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祭屈原端午节,是和诗人屈原的名字连在一起的,“这个古老节日真正的气味,应该是诗的韵味”。千年之前,诗人高吟着“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戴五彩绳”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
打蚊烟喷雄黄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叫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
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肚脐眼里。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
——摘自:丰子恺《端阳忆旧》
端
午
养
生
五/月/初/五
民间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成为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艰苦卓绝的抗“疫”历程,让我们更加注重公共健康,也更能体会端午文化的底蕴。
起居以养阳气,饮食以调气血,
运动以防疾病,中草药以避毒祛邪。
一、起居:夜卧早起,养阳气端午节前后如何才能养阳?《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端午期间,日照时间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
1夜卧:十点半之前虽然说睡觉更晚一些,但是也不能太晚,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超过23点还不睡,那就不好了。最好是在十点半以前就寝,对夏季养阳气才有益。
2早起:六点左右研究发现,早起者通常醒得更快,而且头脑更清醒,能够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较高的活动,也不容易犯困,精力更旺盛。
3午睡:养心午时是人体“合阳”的时候,此时休息也有利于人体阴阳的转化。夏天养生重在“养生”,而午睡是中午养心的最佳方式。
二、饮食:健脾祛湿,调气血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除了吃粽子,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最盛之时,人们食欲下降,湿气加重,而吃粽子、饮雄黄酒能够健脾开胃、祛除燥热,所以这些饮食习俗是很有养生道理的。
1、吃粽子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中国医学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据“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当然,吃粽子也应有所节制,肠胃病患者、糖尿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2、饮雄黄酒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端午节后即进入炎热季节,各种病菌随气温升高而滋生,此时用雄黄杀虫解毒防病最为适时。
在“本草”中对雄黄的药性早有记载,雄黄性辛温,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功效。
3、红豆粥健脾养血、利水除湿端午期间湿热,吃粽子和饮雄黄酒能健脾、开胃、解毒,还需喝红豆粥来利水祛湿。
红豆又名赤小豆,《神农本草经》中说,“赤小豆可消水肿”。红豆搭配大米更具健脾养血、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而且红豆熬成粥,口感更滑润,也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经常喝点红豆粥可养心生津,对中老年女性尤其有益。民间有赤小豆与薏苡仁一起熬煮煲糖水的夏日喝法,目的也是利暑湿。
端午祝福五/月/初/五粽子飘香情意浓糯米甜甜包思念
祝要参加高考、中考的你
一举高“粽”
祝你付出的努力能让你
超群出“粽”
祝你的心仪之人也对你
情有独“粽”
祝你敢做自己,从不害怕
与“粽”不同
祝你在每一个如诗的日子里
“粽”享人生
端午安康,你最“粽”要!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编辑:张显北
审核:顾红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