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最具代表性的巫山文化大观

古镇文化。作为大宁河沿岸第一大镇,大昌历代都是郡县治地,曾是大宁河的重要码头和药材、山货集散地。由于古镇原址位于三峡库区m水位以下的淹没区,为保存古镇的原始风貌,于年2月21日正式启动了大昌古镇整体搬迁工程,全镇按原貌在距旧址8km外的西包岭下的巫山大昌湖旁复建。新古镇不仅在建筑上延续了原貌,还通过酿酒、织布等民间工艺表演再现了古镇的生活场景,延续了原有民风民俗。目前,大昌古镇新址现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巴楚文化。巫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这片土地上的出土文物发现,西周时期,巫山是巴人活动之重要据点。境内之大宁河,自古乃联系中原与江汉平原之重要水道,为沟通巴文化与外来文化之走廊。据近年大宁河两岸考古发掘,夏代文物多具明显巴蜀文化特征,商代铜尊则表现出浓郁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风格,或许三种文化之交流,远在商代已经开始。战国时期文物则表明,巫山之巴文化逐渐被外来楚文化所取代。移民文化。三峡地区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习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而三峡工程的建设,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的移民文化现象。巫山县是三峡工程重庆库区首淹首迁县,全县淹没陆地面积49.3km2,涉及14个乡镇、60个村,动迁人口8.9万人。目前,已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巫山县在县城中建设了移民文化纪念馆,以记录巫山历史上这一壮举。神女文化。巫山神女是我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都有描述。而在巫山当地的传说中,神女曾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治水成功后,定居巫山,幻化成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巫山在唐代就有了神女庙,历史上曾多次重建。据《巫山县志》记载,农历七月初七为神女节,过节这天,远近妇女至神女庙祭祀。三峡大坝蓄水后,神女庙遗址属库区淹没文物,现已作为旅游景点在巫峡口复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