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的名字来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向天发问,正是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真知的追求,和探索太空的决心。
“天问一号”
今天4月24日,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之际,由广东科技报社、广东省航空学会、海南省科技活动中心、海南省文昌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粤琼空天科普交流活动暨第四届广东省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嘉年华(中国航天日)活动。
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组长周斌作《“天问一号”身负重任探秘火星》专题讲座,并与两省多地多校学生连线互动交流。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专家周斌我们为什么要探测火星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其直径约为月球的两倍、地球的一半;质量约为月球9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约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在讲座伊始,周斌以“为什么要探测火星”引发学生思考。探测火星,是为了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研究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研究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也为了研究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
好奇心,正是我们探测火星的开始。
探测火星:一步实现“绕、着、巡”工程任务目标
周斌带领广大中小学生回顾了我国火星探测的大事记及探测史。从年1月正式立项开始,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到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到对火星系列探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停泊轨道,进行预选着陆区详查探测等。
年4月24日第六个“中国航天日”,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同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展巡视探测。
专题讲座上,周斌详细地解剖了环绕器、火星车的有效载荷配置。探测火星的“小车”有着太多的技术研究与支持,才能完成这一次次探险,给人类带回探索成果。
环绕器有效载荷配置
火星车有效载荷
科学探测与研究仍在继续
周斌分享了探秘火星的近期目标,是利用天问一号自主观测数据,获得一批火星重点区域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如着陆区高精度地形地貌分析,揭示区域地质过程和演化;空间粒子时空变化,评估大气逃逸率;重点区域次表层结构(包括水冰)的地球物理探测;火星天地联测,探讨壳磁异常三维结构和剩磁产生机制;表面矿物组成和元素的化学特征,探讨火星水作用等。
更是讲述了中、长期目标,激发青少年对探测火星的兴趣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如挖掘太阳系早期行星演化信息(地球上已基本消失);比较火星和地球演化路径迥异的行星控制要素(圈层耦合过程);探寻火星生命迹象,探讨生命起源等。
科学探测、科学研究互相提供支持,现火星上已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探索之路无止境,等待未来的你。
图片国家航天局活动主办方提供来源
广东科技报更多阅读
火箭的吃穿住行什么样?聊一聊火箭出征路上那些事儿
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航空工业的时代变迁
中国空中加油:突破于30年前,而今“后浪”汹涌
广东省航空学会可提供科普研学、培训体验等服务,广东省航空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