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1.六代乐舞(6个朝代的乐舞)
前三个乐舞的套话:我国古代一种大型集体歌舞,有歌词,描写我国远古时期的山川河流,大自然景色,是我国远古时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是一种祭祀乐舞,他的形式有诗歌舞。
①韶:表演的是天人合一的情景,就是宫庭里的宫女穿着薄纱,表演飞天的舞蹈,孔子曾评价这部乐舞尽善尽美。
②云门: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膜拜,以及人们抬头看见彩虹和云彩时的情景,这部乐舞祭祀的是天神。
③咸池:描写日落,太阳下山时有颗星星在天上,给人们带来热量,也有人认为咸池是古代仙女洗澡的地方,这部乐舞祭祀的是地神。
后3个的套话:奴隶制时期,宮廷音乐大型乐舞之一,描写了奴隶制时期,对统冶阶级文功武治的歌功颂德。
①大夏:歌领夏禹治水的功绩
④大漢:描写的是新帝王灭旧帝王的故事,商汤王灭夏桀,用于祭奠去世的母亲,今人研究发现甲骨文中有不少以“漢”为名的祭祀活动
⑤大武:歌颂了武王伐纣的功绩
(前3个是写景的,后3个是朝代)
2.八音(名解)西周起始
是春秋战国时期制造乐器的8种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它包含的乐器种类有弦乐器,打击乐,管乐,由此体现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乐器已经非常全面了。
①金:青铜,编钟
⑥石:磬
⑦土:埙
⑧革:陶鼓
⑨丝:琴瑟等
⑩木:祭祀类打击乐
?匏:笙的制作材料
?竹:笛、篪(横吹笛)
3.八佾:西周时期,宫廷音乐中用音乐来衡量贵族等级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贵族歌舞队人数,和乐队数量。一方面等级包含:王,诸候(皇亲国戚),士大夫,士(知识分子)。
8人8排,4人4排
6人6排,2人2排
乐队4组
环绕四周
东西南
东西
坐北朝南
?士,士大夫,诸候王,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反映在西周宫廷音乐中,音乐就已经是奴隶制度的方式了,因此显示了音乐在西周宮廷贵族中的重要性。(西周时体现阶级在各个方面)
4.高山流水
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古琴曲,十大名曲之一,知音的故事,作品反映春秋时期,我国音乐制作与表演及音乐欣赏已达到了一个很高水平,知音的故事,传说,先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然能领会,伯牙非常吃惊他竟能领会自己的琴声,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5.三分损益法(乐律学)
?春秋时期管子(管仲)在《地园篇》中所写的音阶,音律的一种理论。三分抗益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生律方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汉代以后又出现转调问题,开启了中国乐律学两千多年的探索历程。
?理论:弦长比平均分为三个部分,取三分之一得到新弦,再用新弦长均分三部分,取三分之一得到新弦,以此类推,反之,将弦长比,平均分为三个部分,外加其中一部分得到新弦,再用新弦长均分三部分,外加其中一部分得到新弦以此类推。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古琴上(弦乐器),因此就出现了长短弦、高低音。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定制的十二律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早了一个世纪左右,为后来的乐律学研究及对于我国后来乐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十三平均律明朝,朱载堉)
6.大司乐
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贵族宫廷音乐机构,最高领导也叫大司乐。功能:
①宴飨之乐,祭祀之曲
?培训乐工(培养音乐家,还要求乐工能歌必善舞,善舞必能歌),培训乐工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宋朝后才有平民艺术家)
?贵族来统一管理,由奴隶和奴隶子女当乐工,由此来学习管理奴隶的方法。
最高领导人大司乐统领:大师小师,低级乐师
大司乐机构掌管:乐教、乐律、大合乐等,参加各种活动。
7.诗径(中国民歌歌曲集鼻祖)
诗经是春秋时,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西汉初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被称为诗经,共收录了30篇全是配乐的歌词。自由吟唱,有音调,按音乐风格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国风:春秋时周南15国国风,最早的中国民歌,采用现实题材,反应生活情境,用比兴的手法,国风中有十种不同的歌曲形式,比较重要的有3种:
同一曲调多次反复——桃夭
常有副歌形式—--东山
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和山歌类的抒情民歌
曲式方面,国风虽然简单,但曲尾加上乱的音乐,孔子对它非常够赏,可见国风的音乐艺术效果非常强烈
?雅:诗经中较少的一部分音乐,表演宮廷里的歌功颂德,是对统治阶级的文功武治和歌功领德,结构方整,旋律规范,没有突兀音。
?颂:唱给逝去的人祭祀一类的歌曲,今天范围已扩大,是由巫者(美女艺术家能唱能跳)来演唱,进行人神沟通的,因此难懂,流转较少。
8.乐记
春秋至西汉时期,我国儒家理论,(墨家学派观点一非乐不上班)
①音乐的产生:儒家学派认为音乐的产生由于外界事物引起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的结果,人的感情要与音乐作品是一致的,反对当时有人把音乐单纯作为奢饰品,消遣物的看法,反对从根本上否定音乐的观点,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了音乐与人类社会伦理,音乐同政治的关系以及音乐是反应政治的,是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而当时音乐不是以人们的需要而出现的,是帝王的要求,因比是有局限性的(人民的音乐反应生活)
?音乐评价的标准:好的音乐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不好的音乐则反之,因此内容不好的音乐,形式好也没有用,要继承、发展孔子的尽善尽美的评价标准。
?音乐要有教育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如果想改造一个地方的民情就要唱歌,反映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很强大,可以发现民风民情,也能改造民风民情,(对孩子的影响)。
套话:乐记对于中国几千年影响巨大,主要传播儒家的理论反映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体系,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9.楚声(楚词)
战国时期楚国大型民间歌舞,并由屈原开史的骚体类作品总称,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
?形式:依曲填词,并有固定的音乐和舞蹈方式,结构上有少歌、倡、乱等结构用语。
?屈原在巫音基础上编成的《九歌》,标志着楚声的成熟,代表作《九歌》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大量神的形象,表现了浪曼主义色彩)
?除九歌外,楚国具地方特色的作品还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苓》等。
?楚声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他的产生与发展,对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两汉音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背景是夏王做梦上天做宾客,从天帝那里得到了《九辩和九歌》,开始有《九韶》这个作品,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的作品里也提到这一传说,屈原的作品有一部叫《九歌》,说明九歌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民间的一种祭祀乐舞,相关学者由此分折舞蹈部分包含九次变化,所以又称为《九辩》,歌唱包含九段,所以又称为《九歌》。
秦汉一南北朝
1.汉乐府(李延年)
?西汉时期第四代帝王刘彻于公元前年建乐府(始建于秦)
?乐府的功能:
①宴级之乐,祭祀之曲,对统治阶的歌功颂德
②培训乐工,要求能歌善舞,善舞必能歌,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一年两次。
③广集各地民歌,甚至西域等少数民族作品,搜集涉及整个中国。
汉乐府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19首
代表人:李廷年,司马相如(文人),汉乐府最高领导人,平民音乐家出身,其人擅歌,作品储备量广,擅长作新曲,和改编,张骞带回的歌曲摩河兜勒,原为西域十几首歌曲带回后经李延年改编成为汉乐府军乐。
?灭亡:公元前7年西汉王朝取消这一机构,存在年的乐府灭亡,人人罢免。
?意识:促进汉族及少教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推动西汉音乐文化。
2.相和歌(简答名解)
?汉魏时期,民间流行的歌曲形式:
①早期形式叫徒歌:多出现在乡间村社。内容为现实生话,生活场景,音调以当地民间音乐为主,演唱方式是一人清唱,通常在民俗日表演(节假日)
④但歌(旦歌):多出现在集镇庙会,内容乃有现实生活,但又有诗情表意,音调也以当地民间音乐为主,演唱方式一人唱,三人和(伴唱)。
⑤相和歌:内容:抒情表意,形式:建立在徒歌,但歌的基础上,由文人创作。演唱方式:一人唱,众人和,有乐队,出现在城市中的歌楼酒馆,由艺人表演。
⑥相和大曲:多出现在宫廷表演中,内容:对统治阶级文功武治的歌功颂德,音调:虽来自民间,但很规整。演唱方式:一人唱,众人和,有乐队有伴舞,曲式结构上:解艳曲趋乱。
3.清商乐(爱情歌曲)
?分吴声(吴歌)、西曲两个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里歌楼酒馆里的歌曲形式,(到了魏时期,我国的政治中心往南方移动,我国北方的音乐往江南移动)
?共同点:
①都是魏时期城市民间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形式。
⑦都表现城市中年轻女性的情感生活。(魏时期同代表性作品:相和歌)
?不同点:
①吴歌:歌曲中的女性都是深居闺阁的青年女性,描写的都是恩怨情仇,等情绪,因此音调抒情缠绵,乐队以弦类为主。代表作《子夜歌》、或称《子夜四时歌》。(清商乐中最好听的是吴歌,温柔)
⑧西曲:城市中劳动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宣言,音调高昂,乐观向上,乐器除上述以外还有喇叭,打击乐等。代表作《莫愁乐》。
4.鼓吹乐
?秦汉时期民间器乐合奏,及后来的宫廷音乐。
?形式: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
?黄门鼓吹:在宫廷里由乐工在宴请时演奏的宫廷音乐,对统治阶级文功武治的歌功颂德。(黄门,大内待卫给皇上把大门的门,武门:砍头的)
?横吹,骑吹:都是军乐,表现的是出征,大典,检阅,能等场合使用的器乐合奏。橫吹乐代表作:以摩诃兜勒为材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
?真人代歌,代北(鼓吹乐的发展):鲜卑族在太武帝(少数民族)统一中国后大量接受先进的汉族音章文化,鼓吹乐在这时利用鲜卑族的曲调,填中原人的新词,凡一百五十单叫做真人代歌、代北.(原来都是自己的,现利用别人的代替叫代)
5.汉魏时期的古琴
1.广陵散,十大名曲之一(广陵地名,今江苏扬州),散:叙事曲)名解。
(中国历史上还有1个是用1个乐器演奏战争的:琵琶、十面埋伏)
内容:表示了对于暴政给予反抗斗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描写了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是一首现实的叙事曲,全曲长达45段。魏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善弹此曲,死前最后弹完广陵散后改名为广陵止息。(广陵散一广陵绝响都是广陵止息,因嵇康死后无人会弹)
2.洒狂
魏时朝作品,与嵇康同时期,阮籍作曲,竹林七代表人之一,表现知识分子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及对自身现实命运的无奈,此曲描写了对乱世的无奈,并此曲为三拍子(当时少见),作品借节奏表达醉酒状态,乐曲素材简练,描会醉酒佯狂的神态,曲谱初见于神奇秘谱。
(竹林七贤:七人在深山不理朝政,但学生多有影响力,曹魏时被司马家族篡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之,他们不得民心,想借助竹林七员势力。以嵇康为首都不同意,嵇康要取公主,结果司马篡权老丈人死了,他自己就有五千多学生,比孔子多,司马去打探他,被骂,认为他不能留,有次然康劝架,趁机把他杀了。阮籍,历史上最能喝的人,他被打探时装醉,但司马要拿他公文,他在门口拉粑把,吓走了,躲过一劫,他妈又被抓走了,为救母,他同意挂名在朝上,终活到九十。)
3.胡笳十八拍.(文学念破)
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
特点:琴歌(弹一会,唱一会)作者:蔡琰是中国四大才女,琴歌是思乡作品,琴歌形式,蔡文姬在匈奴期间写的叙事长诗,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具有爱国主义特点。
善辦(善长对诗)、善记(学习能力强,比原曲弹的好听)
(?红颜薄命:蔡文姬感情一波三折,初嫁男人病死,随后被匈奴人據走,生其两子,又遇父病故,经曹操帮助回到中原,思二子,第三次嫁给曹操手下,却因丈夫的弟醉酒伤人致死,要一同被处死,后被她用一首胡笳十八拍感动,放了她丈夫。)
?胡茄十八拍是唱和琴间或进行,并不是叠同演奏,故事作品篇幅很长,音乐带有深沉的倾诉性,虽平铺直叙却耐人寻味。
4.碣石调,幽兰,减字谱.(用文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曲,据传为丘明所写,孔子作曲。
内容:表现春秋时期孔子自叹人生失意,对自己命远的无奈,幽兰现存于日本,清光储年间我国学者扬守敬从日本影抄回国,辑入《古逸丛书》中,讲的是孔子一次讲学,偶然走到阴山背后,看到几株兰花,孔子感概到自身的命运也是如此。
6.记谱法
减字谱:我国古代文字谱的一种,完善于唐代,唐代曹柔,赵耶利,完善为专为古琴而设立的记谱法,概念是将汉字的偏旁笔画构成一个类似汉字的符号,以此来构成古琴演奏的音位和奏法。
代表作:《碣石调幽兰》是中国最早用文字谱来记录的古琴曲。
7.百戏.
我国汉代民间多种表演形式的统称(魔术,杂技)当时不叫这个。当时所有的表演都用音乐伴奏,这些形式特别广泛,反映汉代民间各种艺术形式都与音乐有关,张衡,西京赋,曾对百戏一词有生动具体的描会,后来随着各类的艺术逐渐走向独立化,百戏一词逐所消失。
8.嵇康
魏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既是音乐家,又是文学家,政治家,魏晋时期玄学代表人之一,竹林七贤代表人,在魏集团取得中国领导权时,他以同乡身份与魏宗结亲,为长乐亭主婿,拜中散大夫,他的政治、哲学、音乐都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中,除此之外代表作还有《嵇氏四弄》、《琴赋》。
9.《声无哀乐论》
魏时期嵇康所写的道家美学专著,全文采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式写成(一问一答),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是一种朴素唯物物主义的理论。主要观点:
①提出了声无哀乐观点。以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被触动后的感情,二者并无因果关系。
⑨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即美与不美的总和,(不分花草树林)
⑩以为人的感情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应,主要是政治影响,而不是音乐
?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
?意义:在反复论证他的观点时,广泛提出了音乐艺术本身内部包含的一些矛盾: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欣赏之间的矛盾,感情表达多样性和情感表达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儒家音乐思想中没有触及过的,因此声无哀乐论的出现,对我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
10.乐律学
京房是我国第一个从理论上发现钟吕不能还生钟的乐律家
1.京房六十律,京房是汉乐府的乐官,发明了六十律,是按纯五度依次来循环六十次,是接照传统的三分损益五度相生的办法,从黄钟(宮音)起生59次,便可达到理想中的清黄钟(八度),但实际操作中,当生到第53次时,就与原出发律极相近了,因此达是只理论的研究,不具备实践性,是数学计算方法得出转调的理论,因此京房六十律理论没有成功,但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5.苟勖笛律
又叫管口矫正法,是魏晋南北朝乐官,做了12个形制不同的笛子,每律一支,他对每一律管都进行了管口矫正,同时这口个笛的音律也有差别,(长短粗细也不一样)以此想来解决乐器的转调问题。
虽然这比京房六十律要科学一些,但效果也不佳有偏差,并不是纯的十二平均律。
6.何承天新律
何承天发明新律,又叫三分损益均差律,魏晋南北朝律学理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半音的方法来寻找律差,以此解決转调问题,他反对京房一味增加律数的方法,而是在十二律本身内,调整各律高度,将高低8度之间,总的差值平均分配到各律上,这样就得出了他的新律,但是新律的半音与半音之间也是不平均的,而这与十二平均律比较,最大相差不到半音的十分之一。何承天是人类最早向十二平均律探索并取得很大成功的乐律学家,他的律对中国律学史上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